這系列的文章將帶領讀者深入了解產品設計師的職責,並探討產品設計師與我們常說的UI/UX設計師之間的差異。此外,我們還將探討產品設計師的生存之道:如何在平衡科技、商業和使用者需求的同時,針對公司資源與人力的配置進行設計取捨。每一項設計決策背後都有其深層的原因。
作為讀者的你,是否也有以下這些關於使用者體驗的疑問:
寫此系列文章的靈感來自我在一間線上串流影音公司擔任產品設計師的經驗。儘管公司之前已經有一位UX設計師,但對於這個職位的理解仍然有限,資源也相當不足。唯一做得比較好的是公司非常重視數據分析,並且已經在產品中運用了一些基本工具。在這樣一個資源有限、研究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持續改進產品和使用者體驗,成為我最大的挑戰。
以前,我對於分享自己的設計經驗並不感興趣,因為在許多設計師眼中,那些擁有完善流程和豐富資源的工作環境才是真正的設計舞台。相比之下,我所處的環境,需要重新建立設計流程,似乎並沒有什麼值得分享的經驗。然而,最近在翻譯《Law of UX》這本書時,我獲得了一些新的啟發。
書的作者喬恩·雅布隆斯基(Jon Yablonski)曾接到一個知名品牌的大案子,但這個案子很特別,因為缺乏質化與量化的數據支持,設計團隊的討論陷入了各自的主觀意見之中。這使得UX的工作變得相當具有挑戰性,於是他決定研究心理學,並將這些心理學法則應用於設計中,以提供有依據的設計決策。
這讓我恍然大悟,當我們遇到類似的環境時,抱怨並不是唯一的選擇,我們可以思考在現有的環境中有哪些資源是可以運用的。對於我而言,當時唯一可以運用的就是既有數據。
在Reddit上看到的一位網友的評論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對UX設計師來說,做了一堆研究卻沒有交付成果,等於什麼都學不到。」這正與我的經驗不謀而合。唯有交付設計並跟蹤其成效,才能驗證設計的好壞。
因此,我建議不僅要閱讀評論,還要結合自己的經驗去理解設計工作的實質。像是「如果設計師具備足夠的經驗來解決大多數的易用性問題,那麼使用者研究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這一點與我個人的經歷息息相關。
is this considered a red flag?